如何應用 QGIS (1)-基本背景知識

Flyhead
10 min readMar 15, 2023

--

Photo by GeoJango Maps on Unsplash

幾乎每次中階地圖課後,總會收到類似的詢問:

同學們目前知道的套圖方是是把gpx拉到宗達學長的網站,但沒辦法產出像你套圖出來的那種漂亮乾淨的圖!

想請問學長是用什麼方式產出這樣的圖的呢?

知道是 QGIS 後,大家總會興沖沖研究了下,然後就,沒有然後了…..

我完全理解 QGIS 學習門檻實在有點高,所以如果把我學習使用 QGIS 過程學到片段資訊寫下來,或許能讓大家稍微容易親近?

不過我要提醒,我並沒有受過完整 GIS相關訓練,底下所提到的資訊都是我個人的理解,或許會有誤解或過於簡略的狀況,整個資訊組織方式和涵蓋也可能鬆散或不完整,請大家在閱讀時多多保持懷疑。

資料結構

一開始就會碰到兩種陌生的儲存空間資料的資料結構:Raster 和 Vector。但這兩種具體有什麼不同? 適用在那些場景上? 聽說 Vector 資料放大不會失真,為什麼? 那 Raster 有什麼優點?

我借用底下這張圖來解釋

Reference: https://pavilion.dinfos.edu/Article/Article/2223089/vector-vs-raster-images-choosing-the-right-format/

Raster 資料

Raster 資料是一個超大型矩陣,把一的空間劃分為一群固定大小的cell,每個 cell 包含對應的資訊,包含連續資料,比如高度,溫度或衛星圖或不連續資料,比如人口數或小七數目。

Vector 資料

Vector 資料是一堆基本資料的組合,把一個空間用點,線或區域表達,一個位置是一個點,一個向量是一個點加一條線,一個區域多個向量形成一個封閉空間。

差異

在呈現上,Raster 資料簡單好呈現,但相對資料量龐大,處理上耗費時間資源。常見的檔案有, GeoTIF (*.tif) 。我們由內政部地政司取得的 20M DTM 資料,就是這種格式,每個 cell 包含121度二度分帶的 (TM2)台灣本島和部分離島以 20mx20m cell 劃分後的高度資訊。(上面那一堆二度分帶,TM2 等咒語,後面會解釋)。

Vector 資料則剛好相反,呈現上需要依賴電腦的運算畫出點線或區域,但也因此縮放不會失真變形,而且在資料加工處理上則非常容易,常見的檔案有, GPX (*.gpx),大家從 GPS 系統匯出的軌跡檔就這類資料。如果有興趣可以用個任意編輯器打開,就可以看到以 XML 表達的 waypoint, track, 等等,所以當某個GPS 軟體( 山林日誌或Ourxmaps) 讀入這個檔案後,便會在地圖上畫出對應的點位和路線。

大地座標系統

坦白說,我不確定學術上是否這樣稱呼,總之,大地座標系統再分為兩個面向討論:大地基準(Datum) 和投影方式 (Projection)。

大地基準就是如何看待參考地球這個橢圓球體? 可以是衛星資料或三角測量取得,包含地球的半徑,扁率等等參數。

投影方式就是如何將橢圓形的地球投射到平面上。為什麼需要投影,因為球體座標不好操作和計算。包含有圓柱狀投影,三角錐狀投影或平面投影等等方式。

因此不同的大地座標系統間的相同座標可能不代表相同位置。

TWD97

這應該是我們台灣最常用的大地座標系統了。當我們說我們使用TWD97時,其實背後隱含了非常多不言而喻的細節。包含參考橢圓球體 GRS80 (這決定了半徑,扁率)和 二度分帶橫麥卡托投影。

但什麼是二度分帶? 為什麼是二度分度? 為什麼不是五度分帶? 還是什麼四十七度分帶之類的?

我借用底下這張圖來解釋

Reference: https://www.sunriver.com.tw/grid_tm2.htm

橫向麥卡托投影 (Transverse Mercator projection) 有個問題,中央越往東西兩側延伸,變形越嚴重,實際能用的只有中央經線附近區域,所以不可能是全世界就一條經線, 早期世界上廣泛使用 UTM 座標系統就是使用每六度做一分帶,將全世界分為60分帶,但一來台灣東西一來也才140公里左右,六度對台灣實在太大了,二來台灣剛好在51分帶的邊緣,變形嚴重,這對台灣這種寸土寸金的小島,在做國土規劃或工程設計時不能接受, 所以政府改採二度分帶橫麥投影,簡稱為 TM2,以東經121度當中央經線,左右各取一度,為讓所有座標為正,座標軸向左橫移250公里,參考橢球體為 GRS80,稱為 TWD97,因為只有兩度,可以提升精度,台灣都在同一分帶內,使用也方便。不過,金門澎湖馬祖等離島就是不在同一分帶內了。

TWD67

也是一樣採二度分帶,和 TWD97 差別就在對於地球這個橢圓球體的參數並非採用衛星觀測,而是天文觀和三角定位等等方式得出, 所以這個系統所測得的經緯度只適用於台灣附近的區域。也因為對地球橢圓球體的參數不同, 相同地點在 TWD97 和 TWD67 大地基準下的座標是有差異的。

WGS 84

WGS84 是美國國防部用以統一世界的大地座標系統,這應該是目前最普遍的大地基準系統,大家的 GPS 系統,不論手機或手錶,預設也都是使用WGS84,以 GPS 全球定位系統而建立,TWD97 與 WGS84 參考橢圓球體兩者相差不大,兩者相同座標的實際位置大約幾公分至數十公分。

EPSG (European Petroleum Survey Group)

為了方便世界各國的坐標系統的轉換及辨識,一般使用EPSG Wkid來為坐標系統取代號,在台灣的我們常使用的編碼如下

  • WGS 84/Pseudo-Mercator,WMS,WMTS 使用 :EPSG:3857
  • WGS 84,kml, geojson默認使用 :EPSG:4326
  • TWD97/TM2 Zone121:EPSG:3826
  • TWD67/TM2 Zone121:EPSG:3828

等等,不是說好大家都用 WGS84,為什麼會有EPSG:3857 和 EPSG:4326 的差別?

我的理解是這樣的,前者有投影,而後者並沒有投影,儘管兩者都可以用以定位,但因為 EPSG 4326 並未經過投影,所以預設地球形狀為球體,但EPSG:3857則是已經經過投影,地球形狀就是一個平面了。

好,那有沒有投影又有什麼影響? 經過投影的座標系統(EPSG 3857,EPSG:3826,EPSG:3828 等等) ,因為投影時已經轉換過球體到平面,所以平面空間運算 (比如兩座標間的距離)簡單,也符合地圖是平面的需要,但也因為投影原因,越偏離投影中央的位置,變形越嚴重,另外,不同座標系統的投影參數 (比如地球中心或形狀)會讓不同座標系統的相同座標會有實際位置偏差,就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詳的 TWD97和 TWD97下的相同座標代表的位置會有數百公尺的偏差就是這個原因。

簡單點說,因為要全球標準化,座標資料(GPX,GeoJSON 等等) 都是以EPSG:4326 儲存,但圖資則是以EPSG:3857或EPSG:3826 儲存。

WMTS (Web Map Tile Service) 與WMS (Web Map Service) 與 XYZ Tiles

大家在使用 GPS 時,通常會優先考慮離線地圖,畢竟我們去的地方往往沒有網路,但離線地圖一來檔案大新增不方便,二來圖資更新時麻煩。所以如果是要套圖或運算資料時,網路往往不是顧慮,則使用線上地圖是比較方便的,也可以很容易嘗試不同的圖資。

線上地圖有不同標準提供方式,包含有WMTS、WMS或 XYZ Tiles,差別是WMTS是提供地圖的「圖磚」(Tiles),也就是把地圖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給用戶端,提高效能。另外,不論方是WTMS或WMS,都還要考慮縮放度 (Zoom)。 XYZ Tile 則直覺方便使用,URL 內帶入 X/Y/Z (Zoom),返回對應圖磚。

常用的資源如下:

再來呢?

參考文件

https://www.nlsc.gov.tw/News_toggle2.aspx?n=1538&sms=9699

--

--

No responses yet